上圖右:一樓下車處 、右圖:大殿正門(攝於向晚雨中)
.日期:2007年5月27日(萬里)
.路線:
中山高轉北二高(往萬里)~>萬里交流道下~>基金公路~>經萬里~>過金山市區~>前行約3公里處(往三芝方向)~>見指標(於馬路左側)進入約500公尺抵大停車場(即為朝山入口)
.法鼓山簡介
「法鼓山」是由聖嚴法師所成立的,與証嚴法師所成立的「慈濟」,可說是台灣最為人們所崇敬的兩大佛教團體,一個行人間菩薩道,行救濟眾生著手,一個推行心靈環保,以淨化人心著眼。洽如人亦須外修與內修兼顧并行,這兩大團體可說是相輔相乘,對紛擾的台灣而言,不但是一股穩定社會的重要力量,更是台灣人的福氣。
此地雖名為「觀音道場」但其實是一個綜合性且多功能的宗教教育園區,除了作為禪修之所,亦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佛學學術研究機構與教學重鎮,藏書更是豐富無比。這裡發展面積佔地80甲,前後光取得土地就已陸續花了十多年的工夫,而興建法鼓山宗教園區也花了十有餘年的時間,以目前所看到的建築物體應只是第一期工程的完成,後續尚在進行的有法鼓大學的規劃與興建,法鼓大學未來則以人文與藝術科系為主,應該不算是純屬宗教的大學。
整體園區的建造乃以簡單、自然、大氣度及實用性為設計考量,除了與大自然緊密結合之外,且在建造的耐用性乃以千年為發展考量規劃,從大殿供奉佛像的正下方所設計的地宮,存放的文物須至公元三千年後始可開封,即是為了讓後人見証這一切。
這裡的建築完全是採取自然生態工法,與自然結合,依山勢地形而建,園區所有看到的裁種植物,都不是向外採購的,都是當地的原生物種,只是稍作移動而己。整個園區看不到一根電線杆及垃圾筒,所有管線都是集中於地下管道間,未來無論是要新增或維修管路及線路,都可以直接在管道間架設,無須再重新破壞地表面,實可作為現代建築工藝的典範。
左上圖:園區綠林一角、右上圖:隱身於秀山綠林中的藥師古佛
.朝山步道
.起點(停車場、來迎觀音)
一般上去法鼓山大多數是在山下的大停車場停車,然後再就此地步行上山,於停車場正前方恭立一座「來迎觀音」採唐式風格塑鑄,如行雲走來非常飄逸,恭立於此的目的及觀音神情舉止,即表有迎接與祝福之意。
上圖:來迎觀音一景.賞水步道
由此開始這段朝山步道乃人車分離約有500多公尺長,步行約需15分鐘,左右兩側都有小溪,朝山步道位於左側沿著溪邊而上,可謂之為賞水步道,左側溪流雖不大,但卻是小而美,尤其在雨中行走時,更可感受到那潺潺流水般的詩意,一路坡度平緩非常好走且舒服。後段則有自然原生的野薑花,難得的是,連山野的野百合花,在這裡竟然也可以透過人工而復育成功,所以可以大量地看到且綻放於溪旁。
上圖:朝山步道(晴天vs雨天)
.法華鐘(The Lotus Bell)∼
法華鐘位於朝山步道終點的右側,於2006年12月23日正式啟用,法華鐘可說是法鼓山的鎮山之寶,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建造的精密與鐘上的經文與圖騰,而是其像徵的意義,法鼓山之謂法鼓山,有了此鐘即更為名符其實的法鼓山了,其中更深層的意義即在鐘塔前的兩附對聯與橫批了,對聯為「法華鐘鳴眾聖湧現、雲山勝會今猶未散」,橫批為「經中之王」,法華經為佛陀圓寂前最後一次講經的內容,佛陀對人的教化與世間的証道與感悟,在最後所留下的智慧,莫此為最,故佛陀亦說只要有誦唸法華經的地方,便是祂所在的地方,故法華鐘響的地方亦即眾聖湧現之地。
.法華鐘簡介(節錄自法華鐘解說牌)
「法鼓山法華鐘是當今世上最大的法華梵鐘,總重達25公噸,採唐式風格,外型古樸典雅,氣勢渾厚宏偉。鐘體有鐫刻有「經中之王」之美喻的<妙法蓮華經>一部以及<大悲咒>,共計70,152個字,還有一幅典出<法華經>的「多寶塔雙佛並座圖」。
所雋刻的經文,取字元朝僧人元浩之書法,行筆溫潤流暢,經體上字字清晰,且一筆一劃均維持0.25公分的陽刻高度,非常細緻精巧,堪稱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結合。除了展現當代工藝之美外,也融合了古今名家之書法藝術大繪畫藝術,是世界級的藝術創作品。
法鼓山以<法華經>鑄鐘,乃由於法鼓山為觀音道場,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千古以來更是觀音信仰之主要依據,此外;<法華經>向來備受中國天台、淨土、華嚴及禪宗一致的推崇及重視,在漢傳佛教系統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而法鼓山之為「法鼓」二字,也出自<法華經>。因此,法華鐘可說是法鼓山弘揚整體佛法的代表,能為世間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說:「聽間法華鐘聲,等於聽聞一部<法華經>;禮拜法華鐘,如同誦唸、禮拜一部<法華經和一卷<大悲咒>。」供養、禮拜法華鐘,等於供養、禮拜三世諸佛,也等於學習觀世音菩薩精神,起大悲心護持道場,更是成就弘法利生,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無上大功德。」
上圖:法華鐘各景
.園區簡介(園區導覽)
目前園區所看到的為第一期工程所完成的建築群,有第一大樓、第二大樓、圖書資訊館、教育行政大樓、禪堂、其它為僧眾、居士及教職員住宿等建築物體。
園區給人的感覺,相當自然簡潔典雅,看起來實在不像我們所認知的佛教道場,看起來反而比較像是學校或學術機構。而這裡己朝向發展成為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且已成為全世界佛學學術與研究發展的重鎮,與國際化的佛教研究與發展中心,所以看起來有點像學區,好像也蠻符合其實的。
.第一大樓
共六樓,第一二樓屬基地台層,第三樓為開山紀念館、四樓為副殿、五樓為多功能展示館、六樓為大殿。
.大殿
大殿位於園區中心,依山勢地形而建,巧妙地結合地形及建築巧思,讓大殿前方的廣場高度高於地基平面,但大殿的平面卻又與後方的地勢高度作結合,亦成為一平面,也因此得以將大殿廣場
及面積擴大,始極具大方與大氣之勢。
大殿內供奉三尊銅製聖佛,分別為中間的釋迦牟尼佛、左尊的阿彌陀佛、右尊的藥師佛,三尊面容相同,差異在於手印的不同,造型質樸線條單純,氣勢大方,特別的是佛座的正下方建有地宮,面積約有2.5坪(高1.9尺),存放156項300多件文物,與法華鐘並列為法鼓山的兩大鎮山之寶。
大殿外的正上方恭立一座「開山觀音」,座鎮整個園區,左右山巒為靠,前方視野一遍開闊一覽無遺,如同俯覽大地觀照人間,真是大格局、大氣勢。
上圖:大殿一景
左上圖:大殿正門、右上圖:大殿側影(攝於向晚雨中)
左上圖:大殿眺望金山方向、右上圖:開山觀音(攝於向晚雨中)
.第二大樓
一樓為廣敞下車處、二樓為接待中心、三樓為祈願觀音殿、四樓為齋堂、五、六樓為綜合辦公室。一般來到法鼓山都是由這裡開始參訪,先到二樓的接待中心,這裡有開放式的簡介館、圖書文物藝品販售,及舒適明亮的咖啡餐飲(收費採隨緣佈施),三樓為祈願觀音殿,恭奉祈願觀音供人祈願參拜,由殿內到殿外共懸掛三個匾額「入流亡所」、「大悲心起」、「觀世自在」,意義不凡。殿外為四合院建築風格,殿前祈願池讓人感到淨潔沈澱,前方視野開闊,金山市集平原一覽無遺。
上圖右:一樓下車處 、右圖:祈願觀音殿前祈願池
上圖左:祈願池 、中:祈願觀音、右:祈願觀音殿門
上圖:祈願觀音殿內、外一景
.教育行政大樓
教育行政大樓,是中華佛研所、僧伽大學、和漢藏班的教育行政趨勢,法鼓山培育大學院人才的重要搖藍。分別與國際會議廳、圖書資訊館相連結,將行政、教學、研究與學術充分整合運用,為法鼓山教育體系的神經中樞(節錄自法鼓山網站說明)。
.圖書資訊館
法鼓山圖書資訊館建築面積八百多坪,兼具傳統和現代、實體和虛擬並存的特色,收藏有五十一套不同版本的《大藏經》;以梵、藏、緬甸等文字書寫而成的《貝葉經》;以及近四百種全球研究動態的現期期刊。除實體圖書之外,圖資館致力於將館藏書籍數位化,全館設置近五十部檢索電腦,為國內佛學專業圖書館一大創新(節錄自法鼓山網站說明)。
左上圖:教育行政大樓、右上圖:男寮
.後記∼
要寫法鼓山這編旅記有些惶恐,因為自己仍非法鼓人,所知亦有限,大部份資訊仍是參考聖嚴師父口述的「法鼓山故事」這本書,也因為這本書的導引,才得以了解其間過程的艱辛與不易,其中的堅持與理念。看到法鼓山如同乍聽一首動聽美妙的歌曲,已是令人迴盪,但真正一首動人的歌曲,其背後也都會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背景,而在了解到那故事背景後,所看到的已不再只是旋律,而是創作的生命。法鼓山亦然,光看它會是一首動人歌曲,但在了解它後,所看到的將是創作的生命與歷程,而不只是美麗與典雅的建築而己。
其實想把這裡的法鼓山想成是座山並無不可,因為它確實也是位於山上,想成是座公園更是可以,因為它真的就是一處公園,且處處是公園。想成是一座新的旅遊景點,也未嘗不可,因為它真的好像變成了旅遊景點,且人越來越多。但無論是基於何種因緣至此,都應該是份善因緣,畢竟來到這裡可以給人多了點難得的平靜。而人們所要的這份平靜,看似最平凡的東西,卻是最為不易且珍貴,而與其說是要平靜,不如說是想要回自己的心,要回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心,學名好像就叫情緒管理吧!
大殿進門的上方,高掛著四個字「本來面目」,從來沒有看過匾額的提字是這麼白話,但卻意寓這麼深遠,若有所悟的點醒了什麼,但卻好像難以言喻,而這四個字也代表了法鼓山想要呈現出來的感覺,那就是簡單、自然、大氣、實在,一切要以本來的面目呈現,不要複雜,也不要過於裝飾,簡單、自然、有氣度就好,人何嚐不是也該如此。
這四個字若用語言回答,那不就是我或自己嘛!但問題是,我或自己是什麼,若用這樣方式再反問回去,好像就難回答了。天地萬物都有其本來面目,但時間、空間的交錯堆疊改變,讓人面臨的事,站的位置,處的環境,擁有的資源,承擔的責任,再再地這些交錯與因緣,使的原有的目面卻面目全非。
人大概很難不隨著時間與環境改變而不改變,而人在變心也跟著在變,我們以為不會,但那可能只是對昨天的記憶而己吧!人們說這是成長,但有一天發覺,自己好像不大認識自己了,不知自己到底在做什麼,要什麼時,生命的意義與生活的目的這類八股的問題,又要浮上檯面,不去面對又好像很難平衡,但宗教信仰倒底是不是解決良方,也許是,也許不是,端看自己夠不夠虔誠吧!虔誠的心才能對自己與周遭萬物尊重與憫懷,而不應只在無助與害怕時,才對神祗作依靠而己吧!
有時覺得人也實在太貪心了,凡事都要求,但為何不求自己呢?佛在教人看自我,了解本我,去探尋生命的意義與目的....,然生命與生活的意義及目的,一開始源於自己的需要與想要,但若一直只是源於自己的需求,這樣的生命厚度與生活的寬度,無論精不精彩,似乎難以強壯,唯有自己與多數人的生命與生活的連結多了點,這樣的生命才能得以豐厚,顯現其價值,如同這些關懷眾生、關懷社會的仁者與智者。
人生的歷程與要望大概是∼20歲時生命的意義是好奇與探尋,30歲時生命的意義是賺錢,40歲時是如何保有競爭、50歲時是如何不被取代、60歲能退休、70歲希望還能健康、80歲希望還在、90歲時希望不要活的太久、100歲那是折磨。
但是否可有另一種思考,讓自己與我們的下一代,讓他是∼20歲即能好好獨立,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別人,30歲能幫助十人、40歲能幫助百人,50歲能幫助千人,60歲與我們生命中有著因緣與助緣關係者達萬人、70歲還能助人、80歲不求人、若有90歲寫感恩回憶錄、百歲..想太多了..,總之,作個有貢獻的人。
法鼓山∼不管在祂多麼宏偉與典雅的外觀襯托下,是否也可以成為你我存在心中,那個心靈沈澱與發揚的地方呢?與諸位菩薩共勉∼
上圖:向晚時的金山野柳海角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