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巒大山∼回憶錄(回首面)

∼我的第一座百岳∼

上圖:西巒大山的地標~瞭望台(大約攝於民國75年)

.日期:大約在1986年(民國75年)

.簡介

西巒大山

標高3042公尺,森林三角點,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為玉山山脈最北的三千公尺級大山,屬玉山山脈「郡大山」列的分稜,郡大山與西巒大山均名列於台灣百岳之中。

因位於布農族巒大社西方而得名,原住民舊稱∼阿洛瓦(Arowa),昔日為伐木的行政中心,為巒大林場(台灣五大林場之一),過去巒大山檜木林群廣大,但隨者林業資源枯竭而沉寂(民國55年停業)。

山頂設有雨量計,基點附近建有一座Rc造之小屋,提供維修雨量計人員之休憩場所,山頂並設有一瞭望台,為預防森林火災之瞭望台,但已破損廢棄。

昔日登西巒大山的路線,仍從水里走人倫林道,於37.6K處的人倫工作站,循東北稜上西巒大山,算得上是座郊山化的百岳。但921地震後再加上多次颱風,林道已柔腸寸斷無法通行。91年山友另於17.k處(林務局工作站)另闢道路循西北稜而上,為今日造訪西巒大山最便捷的途徑,輕裝來回約須10至12小時,全程無水源,最後水源處在17.K林務局工作站。

車程路線

從高速公路名間交流道下,往信義鄉抵達水里後走人倫林道,人倫林道入口位於台21線80.5K多處,過新安橋(但未過新山橋左側),入口有一林道告示牌,和一紅色民宅,剛開始為柏油路,路況十分良好,林道每0.5K都有里程標示,至6.5K後柏油路轉為水泥路,從15K則由水泥路轉為石子路,至林務局工作站(17.5k)須辦理入山登記,登山口則位於林道18.5k處。

 

.序

這一篇旅記其實是要補寫20年前的一段記錄,看來有點離譜,而且西巒大山對現在的我來說,實在沒有什麼特別印象,所以要論山論景,實在無從寫起,但這畢竟是我初登過的第一座百岳,以現在去看過去,對我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歲月的痕跡也許在一兩年看不出太大的變化,但每相隔十年的變化就多了,人生大概也可以用這樣的每隔十年,去視為一個階段。所以這不是一篇「現在式」的旅記,而是「過去完成式」的回憶錄,用現在去回溯這過去的20年的變化,並為這些留點記述。

上圖:20幾年前的登山朋友,你們在那裡呢?

.緣起

在一次無意當中翻起了舊照片,看到了照片中的自已,手中拿著西巒大山照片,才驚覺自己曾走過的首座百岳不是雪山,而是這座西巒大山。

西巒大山到底多少年前去過的,已記不起來,只知那是在一個以朋友為重心的年代,在不須要知名的狀況下前往的,根本不知道是座百岳,百岳有何意義。

那一次只記得是朋友邀約就去了,在那個年代,朋友認識的很快,玩只是個聚會的藉口,重要的是朋友的聚會與相亙取暖,那真是個充滿迷惑與追尋的年代,充滿了理想與熱情,對人世間其實仍有許多的不知,但卻有辦法把什麼看法都講的頭頭是道,是那種要去那裡,說走就走的年代,少有計較也不囉唆,相較於現今要去那裡都要東配合西湊合,著實令人懷念。

流浪在那個年代充滿了浪漫,愛情的追尋成為與朋友間最常聊的話題,似乎也是當時生活的一個重心,可以為某個對象而充滿希望多年,也可以為某個對像而失落多年,那是個求偶的年代,生活中總會期望著某一刻的到來。回首想想那個年代雖然有點傻,但卻好懷念那種的傻,因為自己知道,現今已經沒有那種傻的能力了,那是種真正的熱情,真正的赤子心,一種沒有作做,想法與作法都很一致的年代。

 

.走過的20年(76年~96年)

走過西巒大山至今,算算已過20幾個年頭了,整理一下曾發生過的重大事情,想想當年可能想遺忘或不想遺忘的事,當時是如何印象深刻及多麼影響重大的事,仍舊經不了時間洪流沖刷的力量,再大的事情,再難忘的悲與喜,都會過去...

1987(76年)∼解嚴、開放大陸探親

1988(77年)∼蔣經國去逝,李登輝繼任,台灣進入另一個政治階段,同年12月台北捷運開工,交通進入黑暗期。

1989(78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台灣鄭南榕事件.

1990(79年)∼職棒元年,日本井口真理子失蹤案

1991(80年)∼廢除動員戡亂條款,動員戡亂時期結束,萬年國會也告結束。

1992(81年)∼與南韓斷交,中華商城折除,買音響、訂作學生服、便宜的北方美食,古董玩賞,只留記憶了。

1993(82年)∼幸汪會談,新黨成立.

1994(83年)∼千島湖及中華航空名古屋空難

1995(84年)∼全民健保正式開辦

1996(85年)∼3/28第一條捷運線(木柵線)通車了,開啟了捷運的新時代,同年還有劉邦友案,總統首次直選。

1997(86年)∼當年發生白曉燕撕票案全國人心惶惶,爆發豬隻口啼疫疫情

1998(87年)∼該年二月發生國內有史以最的大園空難事件。

1999(88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12秒,20世紀末「921集集大地震」,搖撼了在熟睡中的台灣,改變了不少地層地貌。

2000(89年)∼政黨首次輪替,民進黨執政了。

2001(90年)∼7/29桃芝、9/18納莉颱風,造成嚴重水災,台北車站及捷運站也淹水,半年才復原使用。

2002(91年)∼該年12月電影「魔戒首部曲」上演了,在冒險與勇氣中展露的友誼,讓人連續兩年期待著續集的揭曉。

2003(92年)∼該年4/24一個從沒聽過的名詞,一場看不見的可怕戰爭(SARS),就從台北市和平醫院封館開始。

2004(93年)∼329槍擊案件,延續了四年政治不安與口水的年代,台灣在內耙與退步中.

2005(94年)∼颱風年(7月海棠、8月瑪莎及珊湖、9月泰利、10月龍王),倪敏然自縊及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事件。

2006(95年)∼李安執導的斷背山獲奧斯卡獎,北宜雪山隧道及高鐵正式通車了。

.記錄與記憶

記錄其實是為了忘記,為了能去記取更多的東西,所以要去忘記,而其實忘記的東西,只是潛藏在記憶的某個角落,某個底層而已,經由某些觸媒便會被喚起,如同催眠師能透過某種媒介,把人帶到某個經歷過的時空一般。

記憶對我來說,可能是少了份天賦,所以對事物的印象是容易見忘,但對事物的感受及體會卻不易忘懷,也因為如此而必須去記錄,藉此去觸動喚醒自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人最珍貴所留下的,不是財富,不是愛情,不是結婚生子,不是事業有成或無成,也不是年老與年輕,而是能留下來的東西∼記錄與記憶,畢竟那是用寶貴的時間與歲月所換來的。但時間最是無情也最公平,人走過的路、經過的事,有人封存心底角落,有人可能已不復記憶,有人化成與人分享的經驗與心情,也有人想遺忘,再再的這些...,所有曾發生過的故事,都只是一段記錄。忘記也好,想起也好,不要空白就好,因為人生的本質就是一段記錄而己。

既然是一段記錄,但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去記錄、去追尋、去回味的呢?步入了不惑之年的人,生存、生活及生命三個不同層次的意義與目的,不能再混為一談了,生存是生理層面,注重的是物質,須要的是生存的技巧,以現在的觀點而言是競爭力與學習。生活是心理層面,注重的是品質,須要的是快樂,但什麼是快樂? 做自己會覺得快樂的事便是了。生命是心靈層面,注重的是價值,須要的是無憾、圓融與平衡,顯現出來的是有用及利他。社會多數人仍在為生存的溫飽而打拼,但在這個基礎中,難到不能有更好生活的品質,讓自己過的更快樂些,難到無法創造出自己更高的生命價值,作一個更有貢獻的人嗎?我想這一切都只是選擇問題而己。

上圖:同為20年前所去過的雪山,369山莊後方的白木林比現在壯觀

.餘音縈繞

颱風夜裡寫這篇回憶錄,分外感到寧靜,縱使外面風強雨大。去年馬駣駿走了,留下的「散場電影」如同沒有不散的宴席般,終須要離開。走過青澀的歲月,「那年我們十九歲」這首歌不時還留盪在心中,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唱走了那年高中歲月的驪歌,那年我十九歲,我和許多人一樣,迷惘地站在人生重要的轉折交叉路口。

那年我們十九歲 ∼詞/曲:馬兆駿

那一段騎機車的往事,享受速度享受友情,
享受創作享受共同的未來,生活是如此地自由。

那一段騎機車的往事,隨著周遭一直在改變,
你對未來還要祈求一些什麼,你知道我們都己長大
你還要告訴我些什麼,是夢想還是謊言

越過高山和海洋,歲月就此流過在眼前,
還記得我們偷偷摸摸學抽煙,那年我們十九歲。
經過風霜和磨練,如今誰也無法再改變,
還記得我們一起許下心願,那年我們十九歲。
隨著時間的變遷,是否應該勇敢去面對,
別再用一些安慰自己的謊言,再次欺騙你自己。
啦……還記得那年後只有十九歲,現在已不再年輕。

回首來時,人對過去是嘆息還是珍惜多呢?常有人說,如果可以再回到從前,從新開始的話,路一定會走的更好,是嗎?就算是,千金卻是最難買到早知道,一路平順應當惜福,但也有人卻嫌生活的乏善可陳,一路坎坷固然不好受,但時間過去了,冷暖點滴在心頭,生命中出現的鎚鍊,是否也較能讓人磨出幾分的真體驗呢?而更能體會及珍惜些什麼呢?

中國字的「傷悲」與「痛苦」一般都是連起來當作詞來用,但其實把它分開來當作單字解釋會更恰當,那就是「痛」不一定有著「苦」,「傷」並不一定有著「悲」,一種是表面的感覺,是短暫的,一種是內在的真正感受,是常久的。

天有多高,海有多大,路有多遠呢?如同人說的,眼光有多遠,路就有多長,心胸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這幾年走在山上,天好藍,路好靜,只是不斷出現的叉路,總要不斷地去選擇與決定,我想這是一輩子中最重要的兩件事∼選擇與決定,但路也一直都在前方,山也一直都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