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太魯閣∼太魯閣峽谷步道(回首面)

上圖左:錐麓大斷崖、右:流芳橋處峽谷

.日期:2007年9月22∼23日

.行程

Day-1:台北~>雪山隧道(直扺蘇澳)~蘇花(部份單線通車)~太魯閣~砂卡噹~長春祠~燕子口~流芳橋~慈母橋~合流~綠水(綠水步道)~天祥~青年活動中心(宿)

Day-2:白楊步道~祥德寺步道~九曲洞步道~太魯閣管理處

.太魯閣簡介

太魯閣峽谷∼形成主要是由立霧溪億萬年來的沖刷切割所形成的,立霧溪發源於奇萊北峰的東北邊,由多條溪流支線匯集而成,從天祥起切割出這段今日所看到的舉世無雙的太魯閣峽谷觀景,

太魯閣人文∼在這樣絕壁深壑峽谷中,早在2~3仟年即有先民在居住,這裡目前的原住為太魯閣族,原由18世紀後由霧社一帶的原住民越過中央山脈至此開懇所形成的部落,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另自有一格的部落文化,故原劃規為泰雅族,至93年獨立出來劃規為太魯閣族。

太魯閣的路∼由立霧溪口至天祥這一段絕壁深壑峽谷,幾乎難有立足之地,但先民因狩獵之需,即有狩獵步道,日據日代日本人為進入此區開發森林、礦產,但遇原住民抵抗而暴發流血衝突「威里事件」,數年過後,日軍終於在1914年發動太魯閣戰役,以邊築路邊挺進方式進行,戰役後,並把此次軍事行動所修築的道路,串連成一條橫貫東西的「合歡越嶺線」,為抵達天祥的主要道路。後因政府基於國防與發展東部需要,逐於1956年開始興建東西橫貫公路,動用數萬人力,費時三年十個月始完工,亦成已成為台灣最具有觀光價值的一條路線。

 

.太魯閣峽谷步道簡介

太魯閣峽谷步道為統稱,從太魯閣至天祥共有12處可供遊玩的步道,有些為觀光需求所新闢,有些為先民留下的足跡步道,從太魯閣入口開始分別有下列步道:

.太魯閣台地步道∼

-得卡倫步道∼始原步道全長3.2公里(步程約3小時),入口位於太魯閣公園管理處左側。

-園區台地步道~全長1007公尺,分南段及北段步道,位於太魯閣公園管理處內

.砂卡噹步道∼全長4.5公里(步程來回3∼4小時),入口位於太管處前方砂卡噹隧道出口旁。

.長春祠步道∼全長2公里(步程來回2小時),位於橫貫公路185.4K處。

.布洛灣步道∼從180.4K處叉路轉入,上行3公里處即時,該處共有3條步道:

-上台地竹林步道∼全長400公尺

-環流丘公園步道∼全長295公尺

-燕子口步道∼全長400公尺。

.九曲洞步道∼全長2公里(步程來回1.5小時),位於175.7k(東洞口)~174.5k(西洞口)。

.綠水步道∼全長2公里(步程來回2小時),位於171.5k處,由綠水地質展示館左側為入口處。

.祥德寺步道∼全長350公尺(步程30分),位於169.5k處,由普渡橋進入。

.白楊步道∼全長2.1公里(步程來回2∼3小時),位於168.6k處(即天祥往上行走約800公尺處)。

.文山溫泉步道∼全長280公尺(步程來回1小時),位於167k處(惟目前封閉中)。

.蓮花池步道∼全長6.9公里(步程來回6小時),位於163.4k處。

.梅園竹村步道∼全長12.4公里(步程來回8小時),位於163.4k處。

.豁然亭步道∼全長1.9公里(步程2小時),位於160.2k處。

旅照

.旅記

出發

中秋節連續四天假期,應該安排去走百岳,但剛走了兩個颱風(聖伯及聖帕),且連日陰雨,上山可能不妙,為免讓家人擔心,攜家開車全體出遊應是兩全其美,誰知一路上仍是豪雨不斷,在期望著明天會更好當中,雨是24小時接連著24小時的下,且越下越多,雖然一路上對我而言是驚奇不斷,但對家人而言是擔憂不斷,真是憂喜參半。

.砂卡噹步道

這是今天的第一個目標,砂卡噹步道又名神祕谷步道,素有台灣最美麗的步道之稱,乃於日據時代末期所建,當時的用途主要是為了維護於立霧溪所興建的水霸及沿路架設的輸水管之用,全長4.5公里,一路沿著砂卡噹溪於山壁而建,故可以更加接近溪畔,欣賞到大理石層的豐富紋路變化與景緻。

「砂卡噹步道」的原名為「神祕谷步道」,於90年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始更改為目前名稱,主要乃因當地舊部落名稱即為「砂卡噹部落」,且該區域溪流亦為砂卡噹溪,故依此命名,亦較符合人文歷史發展的脈絡。

步道入口相當明顯,從太魯閣公園管理處往前行走,即進入砂卡噹步道隧道,出隧道口旁即為步道入口,建有一大理石小牌樓,前方即有停車場,可算是相當便利可達的一條步道。但當天不知是豪雨過大亦或其它原因,步道入口拉上黃線,寫著封閉中禁止進入,雖有遺憾但這樣也好,因為這種豪雨的天氣進入此一步道,大既只會淋個滿身濕,反而欣賞不到真正的美景,也好,留給自己下次再探訪的機會。

上圖:砂卡噹步道入口(位於隧道口)

上圖左:砂卡噹步道入口、右:右側山壁為砂卡噹步道

.長春祠步道(2030公尺)

長春祠主要是為紀念開闢中橫公路因公殉職的開路英雄們,抵達此地可走中橫舊路至長春鐵橋口即為入口,或走新路從新闢的長春隧道再轉入進來皆可。至此長春祠站設有停車場,遊客一般在此拍照留念,頂多是再往前走到長春祠,但長春祠步道全長2030公尺,精華處可不是在走到長春祠及瀑布(這段才300公尺)拍完照便結束了。

實際上要走完全程才可將主要的景點遊完,概述如下;從停車場入口<~~300m~~>長春祠<~~900m~~>太魯閣樓<~~180m~~>鐘樓<~~400m~~>禪光寺<~~250m~~>公路禪光寺牌樓。從長春祠到太魯閣樓這段900m為之字型爬坡較為辛苦,其間有一處觀音洞,為人工開鑿的洞穴裡面供觀音,外面可俯覽立霧溪。

回到長春祠停車場,附近設有休息處,提供簡單餐飲,遠望前方長春祠左側山壁刻有「長春聽濤」,若不是當天豪雨不斷,很難體會聽濤的感覺,但當天真是身臨其境,波濤洶湧且濤聲不絕於身,猶如萬長奔騰之氣勢。

上圖左:長春祠、右:長春祠前方滔浪翻騰

.綠水步道(2000公尺)

綠水步道也稱為「綠水合流步道」,主要是位於綠水與合流這兩地之間,全長2公里,位於公路171.5k(綠水)∼173.5k(合流)之間,入口處可從綠水站的地質展示館旁進入,也可以從另一頭「合流」站進入,這一條步道有部份路段建於崖壁,行走其間亦頗具刺激,由上而下可俯視立霧溪及穿梭於下的中橫公路,別具特色。

這條步道屬合歡越嶺線的一部份,於日據時日人所建,步道上留有一弔靈碑,為紀念當時殉職的四名警察所立,途中會經過一座小吊橋及一處小山洞隧道,洞長約30公尺,若未帶手電筒,用手機螢幕亮光照明或手扶山壁亦可通過,步道兩頭分別有綠水站的「地質地形展示館」可供了解地質介紹及演化。

另一頭為合流站,合流的由來是因為立霧溪呈九十度轉彎,並於荖西溪在此匯流一起,故稱為合流,此處亦為太魯閣境內唯一的一處營地,水、電衛浴設備齊全,共有12個營位。

合流旁設為岳王亭,於亭子上方有座美麗吊橋可行走至對岸,並可於此處欣賞到對面的一座頗規模的瀑布,再往前方不遠處即為慈母橋,橋的東側建有慈母亭,橋的中間溪流旁有一顆青蛙石,石上建有蘭亭一座,均是可觀賞之處。

上圖左:綠水地質地形展示館、右:步道上方俯看公路及立霧溪

上圖左:步道建立崖壁路段、右:步道中的弔靈碑

上圖左:步道上方俯看公路及立霧溪、右:慈母橋及青蛙石

.祥德寺步道

一般來到天祥首先映入眼簾便是看到山腰上的天峰塔,這裡便是祥德寺,屬佛教臨濟宗的寺院,會有此一寺院,主要仍得力於當時任退輔會主委的將經國所提議,始於51年12月動工,於57年才完大雄寶殿,後又陸續完成天峰塔及白衣觀音等建築,這裡因位於山腰處,故經常是雲霧裊繞,靈氣與秀氣與眾不凡。

步道全長350公尺而己,約30分鐘即可走完全程,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地藏王菩薩、天峰塔、白衣觀音等,大雄寶殿雖不如山下一般大雄寶殿規模之大,但也是莊嚴高雅,殿前台地可俯望雲霧飄渺於群山之間,溪流潺潺婉延流洩於下,真是好個俊秀之地。殿外左側建有全世界最高的地藏王菩薩(高30尺),右側建有天峰塔,為八角形共七層仿中國古式之建築,天峰塔下方則建有白衣觀音(高26尺),一般來到天祥都是先看到這兩個建築體,已成為到天祥旅遊的主要景點。

上圖:祥德寺

上圖左:全世界最高地藏王菩薩(高30尺)、右:白衣觀音

.九曲洞步道

九曲洞素有鬼斧神工之天然絕壁與峽谷聞名,公路開鑿該路段有如鬼斧神工地穿梭洞穴於彎曲峽谷之中,故有如黃杰將軍所題「如腸之迴、如河之曲」故謂之九曲。

今日天氣仍是豪雨不斷,但反倒是欣賞九曲洞的最佳時機,此一路段由於河道狹窄,峭壁陡直,故下雨時雨水乃從崖頂直瀉至溪谷,故形成所謂的「時雨瀑」。此時隧道洞穴內是滴雨不斷,但外面是的滿山飛瀑猶如天上來,至為壯觀。

而峽谷中的河水有如千軍萬馬般,浪濤不絕於耳,於鯉躍龍門處(科蘭溪匯流處),只見前方有如白濤巨浪般傾瀉而下,聲勢驚人。

上圖左:九曲步道峽谷、右:時雨瀑

上圖左:九曲洞精華段、右:「九曲蟠龍」壁刻

上圖左:柯蘭溪(鯉躍龍門處)、右:九曲洞峽谷

.布洛灣步道

布洛灣根據考古出土的石器、陶器及鐵器,証明於史前時期即有人類蹤跡,近代則為原住民主要的部落居住地。布洛灣為一台地,形成的方式要是由於立霧溪的沖刷所形成,分上、下台地。上台地為山月村,為一處設施完的休閒、度假之處,可供住宿、開會,亦有原住民歌舞表演。下台地設有管理處,內有工藝展示館、環型劇場(伊達斯廳),前台廣場空地可欣賞對岸山景,讓人感到舒暢。

這裡共有三條小型步道,分為上台地的「竹林步道」,全長400公尺,及下台地的「環流丘公園步道」,全長295公尺,與一條銜接至燕子口的「燕子口步道」,全長400公尺。

每年4月∼5月是此地盛開台灣百合花的季節,由於透過人工培育而大量佈植於台地附近,因數量可觀,故亦為一處可以欣賞台灣百合之絕佳之地。

上圖左:布洛灣入口處石雕、右:布洛灣管理站

上圖左:往燕子口步道、右:環形劇場(伊達斯廳)

 

.太魯閣台地步道

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之內,而太管處則位於太魯閣台地之上。這裡設有遊客中心及警察隊,另有三個導覽館,分別為「生態遊憩館」、「人與自然館」、「環境教育館」。

步道共有三條,分為園區內所設步道,可分成南段與北段步道(總長1007公尺),另於園區左側上方有條「得卡倫步道」,上有一處太訓岩場,原為國軍的山訓岩場之地,屬原始步道,全長3200公尺,步行須3小時,抵達高點,可俯望立霧溪注入太平洋及所沖刷出來的三角洲。

 

上圖左:太管處入口石雕、右:太魯閣公園管理處

.後記.

一路上豪雨雖然如景隨形,是驚喜亦是驚恐,而滿山高聳絕壁上,一條條瀑布不斷地出現在眼前,從天而降,壯觀至極,路旁的立霧溪河水暴漲,水流湍急如猛龍過江般翻絞,濤聲隆隆不斷,聲勢驚人。

出遊天氣故然重要,但天有陰晴不定,人亦有陰晴起伏,人與自然隨著時間季節氣候的變化,原有各種不同的風貌與心情,然既來之則安之,能走到那裡就看到那裡,能看到什麼,不是由人決定,而是由老天爺決定,所以隨綠隨喜隨機而行,向來是我的觀念。

過去到達天祥只是換個地方睡覺而己,這一次雖然只停留一天半時間在天祥,但至少比以前更深入去看這一條舉世無雙、獨一無二的峽谷步道,有些地方來不及去看,也留待下次再逐一探訪。

有道是「山是太魯閣的骨架、水是太魯閣的血脈」山與水譜出太魯閣的生命。在這條艱險的峽谷道路上,先人用足履跨過了高山峽谷與深壑險阻,來到了新天地,如同立霧溪走過太魯閣,切割出這一段精彩絕倫的新天地,育孕出獨特無比的太魯閣生命與歷史,且在繼續不斷譜寫著。

人是否也是如此呢?沒有經過風霜的雕刻,人只不過是一尊會移動的雕像而己,沒有經過鍛鑄的考驗,便難以磨就出黃金的心。人生中的難題不斷,但驚奇與希望也不斷,前進的路就刻烙在胸中所持有的態度中。

上圖左:三條瀑布從天而下、右:河水暴漲形成的孤島

上圖左:豪雨形成的三條瀑布、右:路旁的巨型瀑布,水勢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