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古道∼霞谷柔情 (回首面)

(上圖:建於日據時代的白石吊橋)

 

.日期:2010年1月1日及1月10日

.旅記摘要

行程

簡介

旅照

旅記

清泉段(石鹿入口∼白石吊橋)

0k1k2k3k4k5k6k7k

8k9k10k11k12k13.2k

養老段(養老入口∼白石吊橋)

13.3k14k15k16k17k18k

19k20k21k22k

後記

(上圖:白石駐在所)

 

.行程(back)

.PartⅠ:清泉段行程(2010年 1月1日)

.車程路線:

台北二高出發(04:50)∼竹東交流道(05:50)∼往清泉觀霧122縣道(42k處)∼高繞白蘭部落∼抵清泉(08:00)∼過清泉大橋接石鹿林道(13k)∼抵石鹿登山口(08:40)

.健行步程

去程:石鹿登山口(08:50)∼白石駐在所(12:30)∼白石吊橋(13:00)

石鹿登山口出發(08:50)∼1k(田村台駐在所)∼2k(陡坡越嶺)∼3k(隘口1)∼4k(隘口2)∼5k(往霞山叉路口)∼6k(楢山∼7k(槭楓區)∼8k(槭楓)∼9k(越溪/水源1)∼10k(越溪/水源2)∼11k(霞喀羅吊橋)∼12k(白石駐在所/12:30)∼13.2k(白石吊橋)∼13:00

回程:白石吊橋(13:10)∼白石駐在所(14:00)∼石鹿登山口(17:30)

.PartⅡ:養老段行程(2010年1月10日)

.車程路線:

台北二高出發(06:00)∼竹東交流道(07:00)∼內灣(7:30)∼那羅∼宇老∼田埔∼秀巒檢查哨(8:50)∼養老入口停車場∼(09:30)

.健行步程

去程:養老入口出發(10:00)∼粟園駐在所∼馬鞍駐在所(11:40)∼神武駐在所∼白石吊橋(13:30)

回程:白石吊橋(14:00)∼馬鞍駐在所(15:30)∼回到養老入口(17:00)

 

.霞喀羅古道簡介

霞喀羅古道源西起於新竹五鄉清泉部落,東至尖石鄉秀巒村的養老,橫跨五峰及尖石兩地,建於日據時代,全長49公里,目前在清泉及養老兩端至登山口.已舖有柏油水泥覆蓋了原有古道路面,故現存的古道長度已縮減至23公里。

當時為理番與監控之需而修築,沿線佈建的日本駐在所密度之高為全台之冠,由西(清泉)向東(養老)起算共有18處駐在所,分別如下:

井上駐在所∼笠野駐在所∼瀨戶駐在所∼松本駐在所∼霞喀羅駐在所∼小林駐在所∼庄子駐在所∼田村台駐在所∼松下駐在所∼楢山駐在所∼朝日駐在所∼白石駐在所∼見返駐在所∼<白石吊橋>∼武神駐在所∼馬鞍駐在所∼塔拉卡斯(粟園)駐在所∼養老駐在所∼哈嘎駐在所。(註:紅色字體駐在所為座落於現有古道23公里內)

霞喀羅古道原為「霞喀羅、薩克亞金」警備道路,建於日據時代大正11年(1922)3月完成。民國36年國民政府接收後,將駐在所改為派出所,直到民國78年最後一名駐警離開「白石」派出所,才完全失去這條古道警備的用途,但也自此古道便荒沒於人煙之中。

直到民國83年(1994)BBS站上有名kikika<暱名雪山飛狐>的奇女子,發表了「荒煙蔓草古道行」,以三天時間獨行於這條荒煙漫草的古道上,才又重新喚醒了大家對這條古道的注意。由於曾具有豐富的人文歷史背景及賞楓觀光資源等多種條件,林務局才重新著手於古道的研究及整建,並大量設立解說牌,終於在93年(2004)正式對外宣佈開放,近年來已成為國內熱門的賞楓與古道健行路線。

.旅照(back)

旅照∼清泉段(石鹿至白石吊橋)

旅照∼養老段(白石吊橋至養老)

 

.旅記(back)

.PartⅠ:清泉段行程(2010/1/1)(back)

.迎接2010年第一個早晨

今天是2010年第一天的開始,不想去看曙光也沒興趣看跨年煙火,起了個大早(4:30),今天真的要去走訪霞喀羅古道,本想約小兒子一起前往,但小孩子想賴床,又不想勉強,於是今日只有獨行了。

4:50從台北出發,06:30開往觀霧/清泉路上(122縣道),清晨時分天空微亮,山巒晨霧飄渺,空氣中帶有冰涼及清新,雨後的路面更顯得潔淨,希望今天能有好天氣。

(上圖:清晨時分走在清泉/觀霧122縣道的路上)

.高繞白蘭部落

7:00抵122縣道42公里處,道路封閉禁止通行,可能是前方桃山隧道的坍塌路段尚未修復,替代道路便由路旁道路高繞至山頂上的白蘭部落才能接抵清泉,而這一高繞便要開個14公里之長。一開始山路便陡上而行,至山頂即屬白蘭部落,山上風景秀麗無比,有名的「山上人家」便在這附近,但山上叉路多,指標似乎並不明顯,地圖在此根本沒有用,只管往觀霧/清泉指標走。山頂上高繞了許久,終於下山接回122縣道50公里處,往右即觀霧方向,往左距清泉約2公里下坡即扺達。

(上圖:清晨約7點時的白蘭部落)

.清泉(122縣道/48k處)

清泉(122縣道/48k)在7年前來過,印象和現在差不多,山巒依舊,只是溪床上土石流痕跡更為明顯,這幾年多了張學良及三毛故居等題材,或許帶來些許觀光效益,但仍舊是個純樸的小村莊,仍舊靜靜地座落在這山林溪谷。

(上圖:清泉吊橋及大橋)

.石鹿林道(全長13公里)

過清泉大橋隨即右轉往石鹿,至石鹿登山口約有13公里,這原本應為古道路段的一部份,但皆已舖成柏油及水泥路面,初段較陡但路面較好,後段較平路面稍差,有部份須高底盤車輛較易通過,至登山口最後3公里轉為輪胎路面水泥路,一般車子行走無礙。

(上圖:距石鹿登山口1公里處)

清泉段行程:(石鹿/0.K∼白石吊橋/13.2K) (back)

石鹿登山口∼1k(田村台駐在所)∼2k(陡坡越嶺)∼3k(隘口1)∼4k(隘口2)∼5k(往霞山叉路口)∼6k(楢山駐在所)∼7k(槭楓區)∼8k(槭楓)∼9k(越溪/水源1)∼10k(越溪/水源2)∼11k(霞喀羅吊橋)∼12k(白石駐在所)∼13.2k(白石吊橋)

◆ 石鹿登山口:O.k出發(8:50)(back)

8:30抵達登山口,在此與一輛中巴相會,得知前面只有一團山友約十餘人已進入,我算是第二個抵達者,隨後又有兩輛車約8人抵達,準備至白石駐在所紮營過夜再折返。而今日的行程預訂也是至白石駐在所,若時間許可能到白石吊橋更好。

從登山口至1公里處屬平緩路段,輕鬆好走,剛開始即有一段走在杉林裡,相當清幽宜人。

(上圖:清泉端-石鹿登山口)

(上圖/左:石鹿入口牌揭、右:0.5k處)

 

◆ 1k處(田村駐台在所/羅山林道入口)(back)

抵達1k處遇有叉路通往羅山林道(入口處建有公廁一處),之後即來田村台駐在所遺跡,設有解說牌,原有的位置建地之遺跡駁坎仍清晰可見。從1k∼2k即開始緩坡陡上,騎乘單車越野者便要在此開始牽車了。

(上圖/左:1.K處、右:羅山林道入口處)

(上圖/左:田村台駐在所解說牌、右:駐在所遺址)

 

◆ 2k處(陡坡越嶺)(back)

2k∼3k是全段最難走的路段,完全是越嶺陡坡路線,原有古道路線應已坍塌不見而改為高繞越嶺,越嶺後下坡即有一段槭楓區,景色相當迷人。

(上圖:過2.K處有一段楓槭樹)

(上圖:2.5K處/越嶺高點)

(上圖/左:過2.5K越嶺下坡有一遍楓槭林、右:快到3.K處)

◆ 3k處(第一個隘口)(back)

快抵達3k前將先經過一個隘口,過隘口後至5k處皆為平坦路段(5k∼12k為逐漸平緩下坡)輕鬆好走,至3.3k處來到「霞喀羅大山」登山口,立有指標,由此登頂單程約40分鐘。

(上圖/左:3.K處隘口、右:3.K標示)

(上圖/左:往霞喀羅大山指標、右:3.5k處)

◆ 4k處(第二個隘口)(back)

過4k不久通一個隘口,一路上大多踩在松針落葉路上行走,走來相當舒服。

(上圖/左:4.K處、右:4.K處隘口)

(上圖:4.5K/松針舖成的路面)

◆ 5k處(往霞山入口)(back)

5k處前有一叉路通往霞山,有指標路跡明顯,這裡有腹地可供紮營,這裡也是古道坡度的分水嶺,由此前行(往東)至12k處皆為平緩下坡,若回程時則須折返至此,才轉為平路。

(上圖:5.K處前/往霞山叉路口)

(上圖/左:5.K處、右:5.5k處)

 

◆ 6k處(楢山駐在所)(back)

楢山駐在所標高1980公尺,戰後國民政府改名為青山派出所,設有解說牌,牌子後方為駐在所遺跡,前方腹地及空間頗大,非常適合在此紮營。遺址內的石砌駁坎仍相當堅固,是值得相當深受重視的生態工法。

(上圖/左:6.K處、右:過6.K處楢山駐在所遺址)

(上圖/左:6.5K處、右:楢山駐在所前的菜園)

 

◆ 7k處(楓香/視野較佳)(back)

7k∼8k一路平緩而下,較無遮蔽視野漸佳,近山遠山皆清楚可見,路上有一段楓香樹林,天晴時襯托在藍天之下,簡單的樹枝孤影也可以變成非常美麗。

(上圖/左:7.K處、右:7.5k處)

(上圖:7k∼7.5K處/霞道楓情剪影)

◆ 8k處(走林蔭內)

8k∼9k一路上大多走在林蔭古道內,較有遮蔽視野不佳亦較無特殊景點。

(上圖/左:8.K處、右:8.5k處)

◆ 9k處(越溪/水源Ⅰ)(back)

過9k後不久,經一木橋越溪後,橋旁即有一處小水潭,水源充足取水方便,不少山友選擇在此取水或直接在炊事午餐。

(上圖/左:9.K處、右:過9.K過木橋越溪)

(上圖/左:已毀損木橋、右:過9.K越溪/水源處)

(上圖:9.5K處)

(上圖:過9.5K前後兩處毀損木棧道)

◆ 10k處(朝日駐在所/越溪水源Ⅱ)(back)

10k此處附近即為朝日駐在所,遺跡較不明顯,有空地亦適合紮營,約10.3k處須越溪搭有木橋而過,這裡水源亦充足,若要至白石紮營,這裡算是最後一處取水處,橋旁亦有空地可紮營約兩頂左右。

(上圖:過10.K處朝日駐在所遺址)

(上圖:約10.2K處/過木橋越溪水源處)

◆ 11k處(霞喀羅吊橋)(back)

霞喀羅吊橋為新建,相當堅固,與傳統式之吊橋造型較為不同,位於近11k之前。

(上圖:於11.K前新建的霞喀羅吊橋)

(上圖左:11.K處、右:11.5K處)

◆ 12.k處(白石駐在所)(back)

.白石駐在所

位於11.8k處,標高1629公尺,為古道上目前保留最完成的駐在所,辦公與住宿建築體仍保留完整,前方空地或駐在所內,均適合在此紮營過夜(水源要從9k或10k事先取水),為古道上的中間點,一般山友大多選擇在此大休息及午餐,單程往返者則以此為折返點。往前1.2k便是白石吊橋,但一路陡下,回程則相當辛苦,須注意時間的控制。

.白石介紹(薩克亞金)~節錄自解說牌內容:

白石又稱薩克亞金,泰雅族語Sakayachin意指可用做磨利刀鋒的亮白石頭。在1917年(大正六年)與1920年(大正九年)兩次霞喀羅群與日警的嚴重衝突之後,即所謂「霞喀羅事件」,薩克亞金社基於血親同盟的關係,曾展臂容納來此避難的部份霞喀羅群族人。

而此處在警備道開通後更被日人視為重要的戰略據地,於1922年(大正十一年)設置薩克亞金駐在所,在東翼小丘上設有砲台、西側設有瞭望台,原基地四週並設有削尖木椿與夯土雙層圍牆,可謂戒備森嚴。自1926年「鹿場連嶺道路」系統完成之後,此地成為通為檜山方向的起點,與田村台並列為當時登山健行的重要驛站。

國民政府於36年接受後改稱「白石派出所」,直至民國78年隨著最後一名駐警的離開,而正式終結了這條舊道的警戒色彩,取而代之的是行旅山間的人們休憩落腳處。


(上圖:約12.K處白石駐在所)

 

◆ 13.2k處(西邊/白石吊橋)(back)

白石吊橋∼節錄自解說牌內容

白石吊橋最早建於1921年(大正十年)的白石吊橋,為運補車輛的順暢,橋寬達1.2米,日人離台後,原功能消失,於是在民國32年二度修建時,橋寬遂縮改至90公分,總長145公尺。曾因使用日久且在深人無人管理,但近年慕名而來的人漸增,因而再次整修啟用。除卻當年的伐肅殺氣,映照著昔日風華!

橋下潺潺清澈的薩克金溪,年年映照著是早春時節的櫻花紛飛與晚秋的楓紅點點!俯仰此間壯麗山川的同時,要提醒自養老方向入山的遊客,白石吊橋是您一日遊的終點。若欲西往清泉方向續行,務請攜帶完整裝備,並沿途注意自身安全與遵守步道相關規定。

(上圖/左:13.K處、右:白石吊橋建於日據大正十年)

(上圖:白石吊橋/全長145公尺/又高又長)

(上圖:吊橋左右兩側/橋下為清澈的薩克亞金溪)

(上圖:千萬別往下看/否則會真會腳軟)

 

.回程:白石吊橋(13.2k處)∼原路返回(back)

◆ 白石吊橋(13.2k)∼白石駐在所∼共1.2公里/陡上走50分(13:10∼14:00)

◆ 白石駐在所∼石鹿登山口∼共12公里/走3.5小時(14:00~17:30)

(上圖/左:17:30回抵登山口、右:18:40至清泉解決晚餐)

 

PartⅡ:養老段行程(2010/1/10)(back)

隔了一週又來到了霞喀羅,今日要完成東邊養老段的行程,上週由清泉石鹿段走到白石吊橋距離13.2公里,由於路線較長、坡度較多走來至為辛苦,今日由養老段至白石吊橋距離9公里,至5k處馬鞍駐在所為平路,之後則為一路緩慢下坡,行程較短且有兒子陪伴,走來輕鬆許多。

霞喀羅古道就清泉石鹿段及養老段風景而言,養老段則更為漂亮,由其有大遍的孟宗竹林及楓香林區,相當優雅美麗。

(上圖/左:秀巒檢查哨辦理登記、右:往養老叉路指標/往內走8k)

上圖/左:距入口1.55k叉路/須直行(左往養老部落) 、右:距入口1.25k

 

.養老段行程:(養老/22K∼白石吊橋/13.2K)

去程:養老入口(10:00)∼粟園駐在所∼馬鞍駐在所(11:40)∼武神駐在所∼白石吊橋(13:30)

回程:白石吊橋(14:00)∼馬鞍駐在所(15:30)∼回到養老入口(17:00)

 

◆ 22K處出發(養老段入口處/停車場)(back)

養老段入口為一處停車場,空間比石鹿入口處大,設有解說牌,旁邊立有22k石椿,這裡是古道的終點也是起點,養老段國家步道入口處的牌揭則設在在前方200公尺處。

經過21.5k遇竹林過後即為一遍開闊的開懇地形,視野佳下方為開懇地建有鐵皮屋

(上圖:養老入口/22K處)

(上圖:養老步道口路線圖)

(上圖:約21.5K開闊處/開懇地)

◆ 21K處(楓香林)(back)

過20.5k有一小段楓香林,雖比不上前方17k處馬鞍駐在所的楓香林,但景色也頗為迷人,枯枝與滿地落葉煞是秋意。

(上圖:約20.5k有小段楓香林)

◆ 20K處(木橋/小段竹林)

 

◆ 19K處(木炭窯遺跡)(back)

.19k木炭窯遺跡

.18.5k孟宗竹林區

.18.4k粟園駐在所

(上圖:18.4k粟園駐在所遺址/即進入孟宗竹林區)

◆ 18K處(back)

.過17.5k有小段崩塌地形,通行無礙

.17.7k過木橋有一處小水潭可取水.

 

◆ 17K∼16.5k處(楓香林區)(back)

馬鞍駐在所位於16.9k,由此開始便進入古道最精華地段,這裡有一大遍楓香林區,約有500公尺,直到16.5k孟宗竹林處,過16.5k即來到大崩塌處,過去可能要下切至溪谷,現在已可通行無礙,過大崩塌處後可觀賞對面山林的一大遍楓香林,非常壯觀美麗。

(上圖/左:馬鞍駐在所解說牌、右:指標牌/往白石吊橋及養老各5K)

(上圖:17K至16.5K楓香林精華區)

(上圖:過16.5K後的大崩塌地段)

 

◆16K處(越溪木橋/取水處)(back)

快到16k前須越溪過,這裡原有一座吊橋,但已毀損而重新建有一座鋼架木橋可越溪而過,於16k處時路旁有一處簡易水管可取水。路徑隨溪床而下,溪流水量頗為豐沛,溪谷上見有工人在此紮營住宿工作。

(上圖:近16k處鋼架木橋)

◆ 14.5K處(武神駐在所)

(上圖:14.5K武神駐在所遺址)

◆ 14.4k∼14.1k處(大崩塌地/須攀爬)(back)

過武神駐在所後即見到土石崩落警示牌,由此開始有兩個小段道路全毀損須攀爬,第一小段由告示牌旁高繞或直行橫切至木橋。接連至前方的第二小段則只能拉繩下切至步道主線。從第一段至第二段約有300公尺的距離,單車越野古道最困難也就是這一段,光人走都有困難,若要扛車而過更是難度極高的挑戰。

(上圖/左:左上走高繞較好走、右:直行橫切較危險)

(上圖/左:高繞路線、右:高繞或橫切均接到木橋主線)

◆ 13.5K處(白石吊橋前小段陡坡)

(上圖:13.5K處木棧道/小段上陡坡)

◆ 13.3K處(東邊/白石吊橋)(back)

(上圖:養老端東邊的白石吊橋)

(上圖:白石吊橋下薩克亞金溪)

 

 

.回程:白石吊橋處(13.4k)∼原路返回

白石吊橋(14:00)∼馬鞍駐在所(15:30)∼回到養老入口(17:00)

 

.後記(back)

.告別2009

告別2009年,不必在跨年煙火中去告別、也不必去海邊及山巔迎接這2010年的曙光,2009就讓它這樣淡淡地過去,心中留有些許回憶即可,不必回顧與眷念。

2009年登百岳幾乎是交了白卷,只有登上一座合歡山主峰,而且是單車騎走中橫時順遊上去。山∼永遠都在那裡,只要有心,必能到達,無心到達又有何意義呢?山上天空的藍、變幻的雲、冰涼的水、清新的空氣,讓人很想到山上去深呼吸,那怕是爬坡時接不上氣的喘息,那怕是汗水與臭味的雜陳,山上反而是一種身心的洗滌與澄清。

 

.2010的第一天

2010年的第一天起了個大早,選擇走訪霞喀羅古道,試圖捕捉霞道楓紅最後的一些倩影,雖然有點錯過時機,但終於踏上這條心怡已久的古道。

人的心願與夢想在意思相同,但意義並不一樣,心願是一種自己的夢想經過轉化而成為的明確目標、是一種渴望,它會形成一種願力,所以比較會有實現的機會,夢想則還是比較屬於在天上飛的東西,願力不強,故實現的機會不大。如同每年開始人總會給自己訂下年度的目標,這些目標有些是心願,有些是夢想,每年檢討時績效總是不好,因為夢想總是太多或太空洞,心願卻太少,所以,要訂年度目標,不如先許下心願。

 

.清泉段26.4公里當日來回的挑戰

霞喀羅之行在心中蘊釀已久,只因路程遙遠,若要一天橫跨23公里不難,但從甲地走到乙地,如何返回取車是個大問題,除非有數人以上結伴同行,租用交通車接駁或採兩端行走於中途交換車輛鑰匙,否則要當日橫跨來回46公里,那實在是不可能的事。

原本預訂至白石駐在所(12K處)折返,如此來回24公里在時間上還是可以的,但白石吊橋是古道上最具特色的代表,離白石駐在所僅有1.2K,就算再辛苦也要下去看看。但一下去便知道可能要摸黑回去了,下去的1.2公里完全是陡下,要走上來更是苦難的開始,由於時間緊迫不敢稍作休息,一路上來時便開始抽筋,鹽巴沒帶無法補充流失的鹽份,辛苦爬到白石駐在所已是14:00,離回程尚有12公里,剩下3小時天就黑了,而且體力耙盡還加上抽筋未消,心裡只有祈禱。

回程路線從12K∼5K處是緩坡向上,所以在速度上無法再加快,且抽筋不斷,一路上不敢多作留停休息,只要能走的動就算抽筋也照走。過了5K(霞山叉路口)過後才轉為平路,但午后雲霧四起籠罩山林,古道林間顯得幽暗,但心裡卻十分的平靜,別無他念,回到1公里處天尚未全黑,遇到一位原住民攜兒(大約國中/國小年紀約3位)摸黑上山打獵,似乎稍能體會原住民所謂的勇士精神與意義,回程1公里走在杉林區內,天雖快要黑,但卻是無比的平靜,沒有加快腳步,反而想安安靜靜的走著這一段。

17:30回到登山口,有人在此露營開伙,疲憊的身驅在意志力的驅使下,走完了這26.4公里,感覺疲累但心卻是無比的放鬆,感謝老天。

 

.霞喀羅古道上傳奇女子∼(以下部份節錄自∼憶-雪山飛狐Kikika紀念網站)

.kikika何許人也

本名陳怡岑∼南投中興新村(嘉義人) ,清大中語系畢業,在網路BBS站上暱稱為「雪山飛狐/Kikika」,一位縱橫山林、將山視為自己生命的奇女子,生於民國59年(1970),歿於民國84年(1995),骨灰葬於雪山主峰。

人文與歷史盛極一時的霞喀羅古道,於民國80∼90年代煙沒於荒煙漫漫的草堆中,Kikika於民國83年獨自行走了三天於這條荒煙漫漫的路上,留下了荒煙漫草古道行這一篇旅記,在他去逝後的多年,感動了許多山友慕名前來霞喀羅,也許是為了懷念、也許是為了紀念,但對我而言都不是,只因要寫這篇旅記上網找資料時,才得知這位奇女子,看了一些他的文字記述,深受感動。近期內將再完成霞喀羅養老段之行(1/10),但我將是懷著一顆紀念的心情去體會與感受,如同這位女子是如何用他愛與心去體驗山及生命。

錄∼kikika未曾公開的遺囑中(回覆友人的感人回文)

等待美麗與清潔的腐朽,等待雨水與風露的翻新

不須垂淚送終的儀式,也不須鮮花棺槨的覆敝

當我躺在山的懷抱準備離去

請給我一個安靜的空間

鳥唱蟲鳴將不會停息

春雨過後,滿山遍野都是綠意花香

請不要問我為何選擇山林作為安息的終點

我的名字裡有山,我的回憶裡有山

我的生命就是山

∼kikika∼

.對Kikika的感言

一個人若能對任何的事與物,能將愛投入到極至,散發出來的必是至誠、至情、至性、與那交織出來的光輝與感人故事。

山∼對一般愛山人士而言,愛的可能只是山的外觀外表、山的俊秀雄偉及四季變化萬千,亦如同愛一個人,大多人愛上是那個人的外表,或者自己心中想要及想像中的那個表相,而不是真正的那個人,因為自己愛上的仍然是自己而己。

能將山愛到的心坎裡,成為自己的生命,那是一種至情至性,無條件的喜歡∼那才是我們所熟知的愛,多麼讓人敬佩與感動的一個人、也多麼讓人感到不捨,一位不可能再見面但卻值得懷念的人。

選自Kevin Kern這首Pastel Reflections作為背景音樂(YouTube線上欣賞),藉著一份淡淡悠悠,就在沈靜與懷柔聲中,傳達著對這位女子(Kikika)的一份懷念。

∼孤獨也許是一種寂寞,可以是一種悲傷,也可以是一種美麗,但也可以是一種更大的自由與遼闊∼

(上圖:16k∼16.5k/對面山頭楓香林)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