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麓古道∼天空步道(回首面)

(上圖:錐麓古道)

 

.日期:2010年5月14日(週五)

.入口:太魯閣慈母橋旁

.旅記摘要

行程簡介旅照旅記後記

.行程安排:

.車程前往:(車程3.5小時)

台北出發(06:30)∼蘇澳(07:30)∼太魯閣入口(09:00)∼慈母橋登山口(09:45/車輛停放於此)

.步行時程:(步程時間6小時)

慈母橋登山口(0.k/10:00)∼錐麓駐在所(4.7k)∼斷崖駐在所(6.9k)∼錐麓大斷崖古道(7.k∼7.5k)∼巴達岡部落遺址∼燕子口(10k/16:00)

.回程歸賦:(16:20於燕子口路邊攔車回慈母橋取車)

回程出發(17:00)∼南澳(晚餐)∼回抵台北(20:30)

 

(上圖:錐麓古道路線圖/東起燕子口、西至慈母橋)

 

.錐麓古道簡介(back)

.錐麓古道之今昔

1914年,日人因太魯閣戰役闢建了由太魯閣到霧社的軍用道路,是合歡越嶺古道的濫觴。戰役後,日人為加強治理太魯閣族,逐整修為理番道路。1933年,為發展觀光將部份道路修築為「合歡聯絡道路」,1935年改名為「合歡越」,全長約145.3km,步行至少約需4天,是當時台灣熱門的登山健行步道。

「錐麓古道」位於三角錐山的山腹間,是合歡古道主線保留最完整的路段,於1915年完工,「錐麓」意即三角錐山山麓之意,斷崖路段路寬約90公分,地處海拔750公尺,昔日行經該路段「人人均捫壁蟹行,自始至約不敢交談」驚險之情,由此可知。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有鑒於錐麓古道深具歷史意義,因此劃設為史蹟保存區以保護。為讓中外人士可以領略錐麓古道獨特的自然、人文之美,經多年竹規劃及整修,現以承載量方式管理,對外開放申請進入,從燕子口至慈母橋全程約10.3km,步行單程約需7小時(以上內容節錄自登山入口簡介標示牌)。.

.重要景觀:

駐在所遺址:古道內曾設有4處駐在所,由西向東分別有合流駐在所、錐麓駐在所、斷崖駐在所、巴達岡駐在所。

吊橋:共有吊橋3座,分別位於巴達的崗一號(已毀損)、二號吊橋及燕子口的錐麓吊橋(2006年完工)。

錐麓古道斷崖:長約500公尺幾近垂直峭壁,古道建於峭壁上方,為錐麓古道最高點亦為最精華之驚險路段。

.進入及限制

此地已劃設為保護區,進入者須辦理入園申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及入山申請(內政部警政署),平日限制人數42人,假日則為72人。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6點到下午6點,不得於內紮營或過夜,申請者須於10點之前進入。

.步道各段摘要(全長10.3K)(back)

註:(0.k標示由燕子口起算)

.10.3k(0.k)∼慈母橋登山口(390M)

.10.k(0.3k)∼大理石溪床

.9.8k(0.5k)∼陡上1公里

.9.2k(1.1k)∼隧道口

.8.7k(1.6k)∼開闊處(斷崖)

.8.6k(1.7l)∼落石斷崖區(高繞)

.8.0k(2.3k)∼山徑崖壁路

.7.0k(3.3k)∼斷崖下切過橋處

.6.0k(4.3k)∼塌坊落石區(高繞)

.5.6k(4.7k)∼錐麓駐在所遺址(760M)

.3.1k(7.2k)∼斷崖駐在所遺址(720M)

.3.0k(7.3k)∼錐麓斷崖起點

.2.5k(7.8k)∼錐麓斷崖終點(古道最高點)

.1.2k(9.1k)∼巴達崗2號吊橋

.1.0k(9.3k)∼巴達崗部落遺址(450M)

.0.8k(9.5k)∼大石頭公

.0.0k(10.3k)∼錐麓吊橋(燕子口/247M)

 

.旅照(back)

錐麓古道旅照

 

.旅記(back)

.台北出發(06:30)

早上6:30自台北出發,一行共4人一部車,車程時間預計3.5小時,須趕在10:00前抵達慈母橋登山口。早上台北天氣陰沈,至坪林時已雨霧四起並開始下雨,有點擔心雨天若行走於斷崖絕壁之上,加上山嵐雲霧籠罩,一則看不到景且大大增加危險性,甚至管制進入。

擔心之餘在過了雪隧之後煙消雲散,出隧道後竟然陽光普照,這對於下雨向來不小於台北的蘭陽地區而言,實在是難得的情形,且今日蘇花公路一路順暢,在快車加趕之下於9:40抵達慈母橋。

.慈母橋登山口:10.3k(0.k)

錐麓古道為東西走向,登山口分別位於東邊燕子口及西邊的慈母橋兩處入口,從燕子口進入則爬升較快,連續陡上2.5公里,走來較為辛苦,但離古道精華段(錐麓山斷崖)較近。

從慈母橋進入較爬升較緩,連續陡上約1公里較為和緩,目前太管處均建議由慈母橋進入,今天亦選擇由此進入,一則遵照規定建議,二則慈母橋處較有停車位子。

在登山口處,確實會有查証人員在此守候管制進入,但只要有繳交辦理入園及入山登記証件,倒不會一一詳細核對人員,我想主要還是要查証有無真正辦理登記及管制人員數量為主。

(上圖:慈母橋登山口)

 

.10.k(0.3k)∼大理石溪床(back)

從登山口進入後,便行走於溪床河谷地形.河床上的大理石被河水沖刷的潔白如雪,過0.3k後即開始往上行走。

(上圖:進入後先通往溪床再往上爬升)

(上圖/左:過溪床後往上、右:過岩洞/距燕子口10.k)

.9.8k(0.5k)∼陡上1公里↓

 

.9.2k(1.1k)∼隧道口(長約30公尺)↓(back)

 

.8.7k(1.6k)∼開闊處(斷崖)↓(back)

(上圖:過1.6k後的第一個斷崖開闊處)

(上圖:哇!真的有點深了)

(上圖:遠方為綠水河流處)

.8.6k(1.7k)∼落石斷崖區(高繞)↓(back)

(上圖:過8.6k第一處坍塌處/須向上高繞)

 

(上圖左:8.2k、右:8.4k)

.8.0k(2.3k)∼山徑崖壁路(back)

(上圖:8.k處)

(上圖:途中石椅休息)

 

.7.0k(3.3k)∼斷崖下切鐵橋處(back)

(上圖/左:6.7k處/距慈母橋3.6k、右:美麗的石壁)

 

(上圖:遠方瀑布應為白楊瀑布)

 

 

.6.0k(4.3k)∼塌坊落石區(高繞)

(上圖:6.k處塌坊處)

.5.6k(4.7k)∼錐麓駐在所遺址(back)

昔日合歡越嶺古道沿途每4公里設置警察駐在所,就近管理鄰近部落及行旅安全。錐麓古道沿線密集設有四個警察駐在所(即巴達崗、斷崖、錐麓、河流),1914年設立的錐麓駐在所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目的是維護旅客安全及道路暢通,此處位於海拔760公尺,此地向西展望極佳,可眺望合歡群峰及畢祿山一帶。(以上內容節錄自現場標示牌簡介)

(上圖:錐麓駐在所遺址/距慈母橋4.7k)

 

(上圖/左:遠望錐麓斷崖古道)

(上圖:三角錐山幾近垂直絕壁)

 

.3.1k(7.2k)∼斷崖駐在所遺址↓(back)

斷崖駐在所位於錐麓斷崖古道西邊入口處前100公尺,為進入古道之管制哨及往來旅客休憩之處,腹地與錐麓駐在所差不多,空地週遭樹林茂盛,設有太管處巡邏箱,內有巡邏薄及口糧。

(上圖:斷崖駐在所今昔對照/節錄自史料文獻圖片)

(上圖/左:距燕子口3.1k標示牌、右/設有巡羅箱內有登記薄及口糧)

 

日人殉職立碑(back)

斷崖駐在所前方約100公尺處路旁設有一立碑,為弔念當時於值勤時遭原住民襲殺身亡的「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 持館代五郎」,日人在台灣各地的立碑處處可見,但遭日人殺害的成千萬中國人,又有幾個有碑可立、可尋。雖然這都是歷史的錯誤,業已成遺跡,但在台灣土地上留下這許多的立碑,雖然這都是歷史的見証,但又不免有點諷刺。

(上圖:斷崖駐在所前100公尺處,日人殉職立碑)

 

.3.0k(7.3k)∼錐麓斷崖起點↓(back)

 

(上圖/左:錐麓斷崖段唯一小隧道(2號)/石壁上有日據期設立之石造觀音雕像)

 

.2.5k(7.8k)∼錐麓斷崖終點(古道最高點)↓(back)

這裡是古道的最高點,標高760公尺,由此向西望去,全程古道一覽無遺,於此更讓人對這片大地與大山產生一種敬歎之心。今日行程至此一切順利,同事與我亦在此與山對話、與山朝拜後再行離去。

(上圖/左:古道東邊起點、右:錐麓古道精華段)

 

(上圖/左:距燕子口2.k處、右:下方馬路車輛即為燕子口)

(上圖:山下燕子口停滿遊覽車)

 

.1.2k(9.1k)∼巴達崗2號吊橋(back)

(上圖:美麗蒼翠的巴達崗2號橋)

.1.0k(9.3k)∼巴達崗部落遺址↓(back)

巴達崗太魯閣族語為「麻竹」,亦有突擊戰地之意,百年之前有四戶32人居住於此。日據時期設置招待所、俱樂部泊所,供作休憩處所,亦設有衛生所、番童教育所及警官駐在所,地上分三層台地,現今只徒留警官駐在所水泥基地與水泥柱等遺跡。

(上圖:巴達崗今昔對照/圖片節錄自文獻史料)

.電光形道路∼

從燕子口的錐麓吊橋起點至巴達崗駐在所,這一段路日人稱之為電光形道路,顧名思義就是如同閃電形(即之字形)的一段急速陡昇道路,據說在日據時期,有許多來到這裡工作的警察眷屬,走在電光形道路上,在疲累與喘氣之間,想著以後都要陪伴警察丈夫走這一段艱辛的道路,還要面對充滿敵意的太魯閣人,在辛苦與絕望的念頭之下,決定跟警察丈夫離婚,寧可回到日本去。

(上圖:巴達崗部落遺址腹地)

.0.8k(9.5k)∼大石頭公↓

 

.0.0k(10.3k)∼錐麓吊橋(燕子口)↓(back)

(上圖:燕子口兩側溪谷)

(上圖:2006年完成的錐麓吊橋)

 

.後記(back)

.天空步道∼錐麓古道

錐麓古道是一條原住民用生命所換來的古道,據史料記載,當年日人原從日本內地調來了工程人員準備進行開鑿,但工程人員至現場親看之後,驚訝的紛紛求去,最後只剩一人。最後只有強迫太魯閣族人,將身體用繩索捆綁於腰際,自山頂垂直降落,先在峭壁上鑿洞埋設炸藥,在挖出人可以站立的空間之後,再慢慢地挖出這條舉世聞名的『錐麓古道』。

這裡均為大理石岩,開鑿之難度更高,但也因大理石岩堅硬不易風化之特性,才能將這條雄偉壯麗的錐麓古道保持完好至今。

太魯閣已是世界級的景觀峽谷,走在橫貫公路驚訝於這一片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餘,少有人知道在這上方500公尺之上還有一條世界級景觀的懸崖步道,行走於上如履天空步道,驚險萬分但卻安全無慮。

古道之上崇山峻嶺綿延,腳底下馬路細如線條,立霧溪在千萬年的奔流下,切割出這壯麗無比的大魯閣峽谷,立於步道之上,錐麓之巔,讓人震攝,讓人澎湃,但也讓人沈澱,每每站上大自然的高度與懷抱裡,總是讓人覺得渺小,也讓人感到謙卑,遙想古國今昔,山下的一切紛擾,無論是情愁愛恨與名利,似乎沒有一樣能留的住,留的住的似乎只有在生活中當下的每次悸慟裡。大江東去、浪淘盡,在此,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一生要來一次

此次難得有同事及朋友四人成行,台北至花蓮路途不算短,但天氣爽朗風和日麗,開車倒反而成為一種享受,走過錐麓古道後才知太魯閣之美,大地之雄偉,台灣古道之最,這實在是身為台灣人一生要來一次的地方。

走完最驚險的500公尺錐麓斷崖古道,抵達終點處(古道最高點),頻頻讓人再次駐足遠望,就在這片大山大景面前,同事與我在此朝拜大地,沒有神祗信仰式的模拜,只有對大地造物者的禮讚與禮拜。

一拜天與地∼感謝老天賜予好天氣,保佑一路平安。

二拜錐麓大山∼雄鎮在此、護守大地。

三拜先民∼用生命與血汗建造古道,得以讓後人一睹容顏。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