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谷關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旅記 .遊樂區、登山口、0.5k、1.k、1.5k、2.k、2.5k、3.k、3.5k、4.k、4.5k、5.k、5.5k、6.k 、回程
.後記
車程:
台北出發(6:00)~北二高~轉中山高~國道4號(往豐原)~往東勢~東勢大橋~往谷關~經和平~麗陽~至篤明橋右轉上八仙山森林遊樂區~於第二停車場停車(9:00)
步程:
上山:第二停車場出發(09:10)~0.k/靜海寺(9:20)~1.5k/四胞胎樓~1.6k/第1座涼亭~3.k/木馬道~3.5k/第2座涼亭~4.k/稜線~4.5k/天梯開始~5k天梯結束~5.3k/流籠頭~5.5k~6.k/山頂(14:10)
回程:14:30下山返回~17:30(抵停車場)~造訪遊客中心~18:00(開車返回)~22:00(抵台北)
預計時間:上山5小時,下山3小時
.八仙山簡介(back)
八仙山步道
八仙山標高2336公尺,換算為台制約為八千台尺,故名「八仙山」,為中部中級山之最及谷關七雄之首,從靜海寺登山口(標高1000公尺)至山頂(2400公尺)全長6公里,但足足爬升了1400公尺,這樣陡上的坡度,嗆辣的程度可比登百岳大山更加困難。
登山步道相當原始自然,步道全長6公里,難度較高者有三段,分別是0.k~1.5k及2.5k~3k呈之字形陡坡,4.5k~5k均為木梯陡上,但最陡的路段還是一開始起登的前1公里。
沿路蟬鳴不絕於耳至2.5k,再往上也許是坡緯度關係便不再聽到蟬鳴叫聲了。須注意的是沿線均沒有水源,需自備飲用水,主要涼亭建有三座,分別於1.6k、3k及山頂6k處。一路上除了3.5K和4.5K兩處懸崖邊,可驚鴻一瞥看見溪谷和群山外,全程幾無視野,展望不佳,但全程幾乎走在森林間,可體驗另一種森林浴的感覺。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位於台中谷關附近,從東勢大橋轉入台8線中橫公路(0.k),至33.5k處(篤銘橋)右轉進入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專用道路,開車須10公鐘可至遊客中心,入口處設有售票亭,須購票進入全票100元。
這裡早期為「八仙山林場」,由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管轄,與阿里山及太平山林場並稱為台灣三大林場。區內群山環繞,森林蒼翠,大甲溪支流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其間,水質清澈,景色優美,有台灣八景的美譽及立碑。
谷關七雄谷關七雄在山界聞名暇耳,主要乃將環繞谷關大甲溪谷的七座主要山峰,命名為「谷關七雄」,排名依序是老大/八仙山(2366公尺) ,老二/馬崙山(2305公尺)、老三/屋我尾山(1796公尺)、老四/波津加山(1772公尺)、老五/東卯山(1690公尺)、老六/白毛山(1522公尺)和老么/唐馬丹山(1305公尺)。
![]()
(上圖: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導覽圖)
步道路線難度概況:
.0.k~1.5k:之字陡坡(全線中最難走的一段)。
.1.5k~2.0k:緩坡
.1.5k~2.5k:緩坡
.2.5k~3.0k:之字陡坡
.3.0k~3.5k:緩坡
.3.5k~4.0k:平緩坡(全線中最好走的路段)。
.4.0k~4.5k:至4.2k平緩坡,之後為陡坡。
.4.5k~5.0k:均為木格子陡坡(全線中次難走的路段)。
.5.0k~5.5k:緩坡
.5.5k~6.0k:緩坡
.旅照(back)
.旅記(back)
.行前
自2010年開始,每年生日這一週,希望能以朝山的方式到山上為家人及親友們祈福,去年造訪了苗票聖山~加里山,今年選了鳶嘴/稍來山縱走、雪霸的榛山及谷關的八仙山作為選擇。鳶嘴山可看杜鵑林,但稜線危險須有好天氣配合,榛山則多芒草路線較不清,所以八仙山成為此次的首選。
一整晚沒睡好,起床時窗外還下著雨,心想大概只有大台北地區如此吧!但經過三峽、龍潭也是如此,到了新竹及苗票天空仍是鳥雲罩頂,此時心裡已在盤算改去其它地方的腹案。所幸到了三義地區陽光開始露臉,於是賺到了一天有陽光的日子。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back)
位於台中谷關附近,從東勢大橋轉入台8線中橫公路(0.k)起算至33.5k處(篤銘橋)右轉進入,即為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專用道路,開車須10公鐘可至遊客中心,入口處設有售票亭,須購票進入全票100元。
(上圖:中橫33.5k處/篤銘橋)
(上圖:八仙山森林遊樂區入口/售票亭)
.遊客中心
進入園區內首先經過遊客中心,這是一棟漂亮的建築,也是這裡的地標,旁邊另有一棟仿原木造型的建築,裡面主要為販售部及餐廳,遊客中心下方則是十文溪,有觀溪步道及平台可賞鳥,也有一遍桐油花林,今日時間不夠,只待來日再遊。
(上圖:遊客中心)
.第二停車場(往登山口)
第二停車場距離登山口只有200多公尺,故登八仙山均將車輪輛停於此地,再沿上方步道至登山口。停車場旁立有台灣八景紀念碑,並可通往神社遺址與孟宗竹林,回程下山時可順遊。
(上圖:第二停車場)
登山步道路線(back)
.登山口/靜海寺(0.k)
靜海寺初聞其名應以為是間廟宇,實際上僅是一處遮雨的搭建物,由兩三顆大石頭組成,供奉三尊小佛像,旁有接引水源及洗手台,下山時可於此清洗一身塵垢後再歸賦。
登山口於後方5公尺處,設有標示牌及解說牌,但這裡共有3條路,最靠左側往上小路才是通往八仙山步道主線,其餘兩條可通往竹林及生態教室等步道。
(上圖:靜海寺登山口)
(上圖:登山口標示牌/入口為最左側)
.0.5k(back)
從登山口開始便是之字型的連續陡坡,路徑小沿路多碎石較不好走,回頭時可瞭望下方溪谷,於是才驚覺此一路段是一路直接陡上而行。
.1.0k↓(back)
從登山口到這裡完全是之字型連續陡坡,坡度未見稍緩,完全是爬山直上的地形,也是全線中最難走的一段。
.1.5k↓(back)
抵達這裡算是完成最初的考驗,有些山友在還沒到達這裡之前就有人打退堂鼓,這裡有休息空地與座椅,旁有一棵四胞胎樹,前方立有標示牌及叉路,可通往佳保台山(僅200公尺),續行100公尺約1.6k處建有第一座涼亭,一路緩坡上完全走在森林中,林相優美。
(上圖:四胞胎樹)
(上圖:1.6k處/第一座涼亭)
.2.0K↓(back)
2.k~2.5k仍是一路緩坡而上,林相優美,走來令人感到舒適。
.2.5k↓(back)
從2.5k~3.0k這一段為之字形陡坡,屬陡坡難走路段。
.3.0k↓(back)
這裡建有木馬道展示(即為滑動木頭之用),往上則來到第二座涼亭,涼亭過後即有一處斷崖。
(上圖:3k處第二座涼亭)
.3.5k↓(back)
3.5k~4.0k路段屬平緩坡,為全線中最好走的一段。
(上圖:原消失回歸山林的林道)
(上圖:4k處/社鵑樹林)
.4.0k↓(back)
從4.0k至4.2k平緩坡,之後便為陡坡。4k處即為稜線處,路上有高大的山杜鵑,往前則進入柳彬造林區。
(上圖:4.3k處/開始出現格子梯)
.4.5k↓(back)
由此開始是有名的天梯路段,全長500公尺全由格子所作的梯子不斷陡升而上,讓人毫無喘息的機會。
(上圖:4.5k~5處/天梯路段)
.5.0k↓(back)
從4.5k~5k這一段均為木格梯,猶如天梯一般,是全線中最陡升的路段,走來相當辛苦。
.5.3k(流籠頭):
這裡有一處流籠頭遺跡,以前搬運木材均靠繩索方式將木材運送下山,集中於一處再用小火車運送至平地。
.5.5k↓(back)
最後一段的500公尺的感覺並不長,沒有一般最後登頂時會出現的陡坡,只是緩坡而上,有不少巨木遭砍伐的遺跡,在此遇到此行最後的兩三位山友下山。於是我應該是最後抵達山頂也是最後下山的人。
.6.0k(八仙山頂)↓(back)
八仙山標高2336公尺,山頂是一處平台可容納多人,建有涼亭,山頂腹地雖然頗大,但四週均為樹木所遮擋,故無視野展望。惟四週林木翠綠圍繞,相當怡人。抵達山頂僅剩自己一人,在此向大地山神簡短啟白與祈願,停留約20分鐘後便快速下山。
(上圖:八仙山山頂涼亭)
.回程歸賦↓(back)
回程:14:30下山返回~17:30(抵停車場)~造訪遊客中心~18:00(開車返回)~22:00(抵台北)
.回程陡下的挑戰
上山容易下山難,每個人的腿力適應不同,有人上坡不行,下坡就很強,有人則相反,主要是下山時對膝蓋所造成的負荷最大也最容易受傷,這條路線陡上落差高達1400公尺,猶比大山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下山時反成為最後的一項挑戰。
(上圖:回抵4k稜線處/森氏杜鵑)
(上圖:猶如千手的巨木)
(上圖:回抵登山口/靜海寺)
.順遊森林遊樂區
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是一棟歐式的美麗建築,是這裡的地標,下方是溪谷有步道可抵達,這裡也是第一停車場,附近有一棟仿原木建築是餐廳及販售部。上方則是第二停車場,有渡假木屋及竹林步道。
(上圖:位於登山口附近的竹林步道)
(上圖:台灣八景紀念碑位於第二停車場旁)
(上圖:佳保溪)
.後記(back)
.步行與禪行
一開始的連續陡坡有點讓人吃不消,想要藉著禪行的要訣來行走,也就是「身體在那裡,心就在那裡。身體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此時身體雖是受苦,但心卻是在享受,想把感覺集中到心裡,但身體上受苦的感覺總是馬上把自己拉回現實究竟處。想要轉移身體的感覺,若沒有強大的心力,真的很難控制駕馭身體的感覺。爬山辛苦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身心的練習,問題是要用什麼理由來說服自己,於是索性告訴自己,今天不就是為了體驗這種受苦的感覺而來的嗎?平日想要都得不到,現在得到了,不就是自己想要的收獲與體驗嗎?
.靈魂與意識
不管人們有無宗教信仰或相不相信神鬼,普遍都相信靈魂這樣的存在,靈魂是什麼,似乎是一種可脫離肉體卻又有關連的存在,也許用意識來解釋會接近一般人所了解的,由於它是非實體所以可能不會隨肉體消失,但卻大有作用,人們都相信活著的時候靈魂是與肉體結合在一起,直至死亡才會脫離,但脫離後去那裡呢?還會不會再認識那個曾經的自己呢?佛教認為靈魂是生生世世存在不減,由業果決定它的去處,所以要修業才能感果,去到好的地方。
最近有看到一些對心識的見解,因為觀念是形成「我」的一層層的累積,也是「我」的增長之假象所在,於是人年紀越來越大,觀念越多也越豐富,但卻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為何如此?原來都被這一層又一層的知識與觀念所覆蓋,佛告訴世人,人本有一切具足的如來本性,只要能回歸本性,便能找回本來面目,但人越長越大,離家確越來越遠,即便找到回家的路,養成的習性,卻猶如腳上已綁了千斤稱,想要走回,確仍在原地,真的有辦法回得了自己的家嗎?
.哈卡.巴里斯~回家的路
位於花東南澳的深山裡,這裡曾是一群泰雅族人的故鄉,文明的變遷與生活現實的無奈,最後的一位頭目「哈勇桑」為了族人命脈的延續,被迫離開了這遍熟悉的土地,這個兒時到成年生長的地方。時間的流逝,並沒有讓這位已經87歲的老人有絲毫的遺忘,故鄉仍猶如同昨日般歷歷在目。如此的情景,是否也烙印在那些民國38年跟隨政府來台的老兵一般。
每個人心中都有個故鄉,每個人都在尋找一片屬於心中的那塊土地,那個家鄉,那個心靈的皈依。這樣一個被遺忘的部落及名字,是否也如同我們自己也曾遺落些什麼,那些曾有的熟悉,是否還留存在現世或記憶中,哈勇桑的尋根之路,路雖遠終究可達,而我們呢?陳之藩所說的失根的蘭花,是否也意味著這些?
.1400公尺陡上的試鍊
爬山的難度不在於高度,主要在於爬升的坡度,當然大部份的高山,相對的坡度也會較陡。全長6公里步道幾乎是一路陡上,嗆辣的程度比登百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爬山就是有如此迷人之處,爬越陡的山心裡越有壓力,但走完後卻是越有感覺與回味。
此行走到4.5k時便開始有抽筋的感覺,當然越到後面抽筋的部位亦隨之擴大,向來只要沒有睡飽爬山便會抽筋,這已是常有的情形,但4.5k到5k這段可是有名的天梯,看到一格又一格的梯子幾乎是不斷往上攀升,已是相當辛苦,但中途再遇到蜜蜂來亂就不好玩,因為此時步伐不能放慢,必須快速通過且不能有反擊的行為,即使在耳邊或眼前晃來晃去,還是要克制,否則去搬更多的救兵就更不好玩了。所以上山若不易,下山當然也不會輕鬆。
.朝山祈願~
每年生日朝山祈願,今年已是第三次,把這一天留給自己,和自己單獨好好相處,感覺真的很好也很有意義,今天上山的人不多,上山與下山幾乎是獨自一人在走,雖是孤獨卻是一種自在與享受。抵達山頂已看不到任何山友,山頂腹地頗大可容納多人,雲霧也飛快地籠罩過來,身心一陣清涼。
上山主要是為了向大地山神祈願與啟白,但要說什麼嗎?感恩過去的大半段的人生歲月,無論是精彩與暗淡的點滴,祈願未來的下半段能多做些有意義的事,無須追求他人的掌聲,但願能多為他人鼓掌。祈願父母親友能福慧增長,違緣障礙能悉儘消除。